天師爺-張天師|張道陵

張天師

張天師又稱為張仙君天師爺,原本張天師是指東漢時代的張道陵,但後來他的後裔張宗濱在元順帝至元年間被封為「輔漢天師」,所以一般人對道教教宗也尊稱為張天師

張道陵是東漢沛國郡人,本名陵,曾擔任江州令,後來棄官修行,得道後,跟隨他學習的弟子為數頗多,因向門徒收取五斗白米,故當時稱為五斗米教,此乃道教最早的起源,而道教的教名,則直到北魏時期,有一位名叫寇謙之的人,將太上老君奉為教祖,張道陵奉為大宗,才正式取名為道教。

張天師初名陵。後名道陵。自輔漢。係張良。子房八世孫。後漢沛國人。母夢天人自北斗魁星降。至地以薇蘅告授之。感有孕。於後漢建武十年。甲午正月十五日。生於吳地天目山。長成九尺二寸。龐眉廣顙。朱頂綠睛。隆準芳頤。目有三角。伏犀貫頂。垂手過膝。望之儼然。生性好學。邃於黃老之道。七歲時即能通道德經。及河洛圖緯之書。皆極其奧。長為博學之士。客居西蜀。永平時年。拜為江州令。後棄官學道。退隱北邙山。修行三年。有白虎銜符文星座旁。嗣後入蜀隱於鶴鳴山。習煉丹符咒之術。從學者頗眾。有弟子王長。趙昇者。習天文通黃老。相與煉龍虎大丹。二年丹成。服之返老成少。而與王長。趙昇共入北松山。遇繡衣使者。告曰。中鋒石室內。藏有三黃密典。皇帝九鼎丹書。得而修之。可以昇天。於是道陵齋戒入石室。果得丹書。遂赴雲錦山。則稱龍虎山。精思修煉。得分形散影之術。太上老君下降。謂道陵曰。近蜀中有六天魔王。狂暴生民。子往治之。則功德無量。而名錄丹台。乃授以正一盟威符籙。三五斬邪雌雄劍。及陽平治都功印。平頂冠。八卦衣。方裙。朱履等。且與約定千日為期。會於閬苑。道陵拜領後。日味祕文。能集三萬六千神。以供驅使。因往青城山。置琉璃高座。左供元始天尊像。右置三十六部尊經。立十絕靈旛。鳴鐘扣磬。

佈龍虎神兵。竭盡法力。魔王魔鬼。盡被折服。同聲哀告。不敢虐民。道陵乃收八部鬼神。殲六大魔王。群妖乃滅形絕跡。遂至雲台山。與弟子王長。趙昇卜居。而進一步修煉有成。張道陵最初所行之天師道。係教民信奉黃老之道。從學受道者初五斗米。初號為五斗米道。常以符咒治病。有病者使飲符水即癒。著有效驗。病者出五斗米以為謝。人稱為五斗米師。在各地頭建免費之旅邸曰義舍。並供免費之米肉。任旅行者自由取食。善利行旅。故百姓樂奉之。因稱為天師道。其宗旨純正。得人信奉。故天師道能經久不衰。遍及全國。後道陵乃制定道教儀式。創立道教規條。於是由五斗米道之天師道。而成為正式道教。全民信仰。流傳至今。而正一天師之稱。世代相傳至三十六代。元世祖時始封為嗣漢天師之尊號。及明太祖尊為天師時。又改為稱四十二代天師為正一嗣教真人。然在龍虎山正一派下。後沿舊稱尊為天師。所以世之奉道者。仍應稱各代為天師之由來。

TOP